不行经第一肛门的结构是

  • 肛门撕裂
不行经第一肛门的结构是
最佳答案(优质答案):<div class="wgt-answers-mask"> <div class="wgt-answers-showbtn"><span class="wgt-answers-arrowdown"></span> </div> </div> 肛门解剖结构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 1.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 肛门解剖结构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有人将肛管上界扩展至齿线以上1.5cm,即肛管直肠环平面,称外科性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层,在上段为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为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男性肛管前面与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邻,女性则为子宫及阴道;后为尾骨,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 齿线为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组成,该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或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胚胎时期齿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故齿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也各异。齿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如下:①齿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齿线以下为肛门动脉供应。齿线以上静脉丛属痔内静脉丛,回流至门静脉,若曲张则形成内痔。齿线以下静脉丛属痔外静脉丛,回留至下腔静脉,曲张则形成外痔。齿线以上感染可经门静脉脉而致肝脓肿;齿线以下感染,则由下腔静脉向全身扩散。②齿线以上粘膜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线以下肛管受脊神经支配,疼痛反应敏锐。故内痔的注射及手术治疗,均需在齿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线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肿反应。②齿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故直肠癌向腹腔内转移,而肛管癌则向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齿线以上的粘膜,由于括约肌收缩。出现6-10个纵行条状皱襞,长约1—2cm,称直肠柱(肛柱),此柱在直肠扩张时可以消失。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由直肠上静脉丛形成的同名静脉,内痔即由此静脉丛曲张、扩大而成。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瓣下方有2—8个三角形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肛瓣受撕裂,可致肛裂、肛窦炎及肛乳头炎等。正常肛管内有4—8个肛腺,多集中在肛管后壁,每个肛腺开口于肛窦处。肛腺在粘膜下有一管状部分,称肛腺管,肛腺管在粘膜下层分成葡萄状支管,2/3肛腺向下向外伸展到内括约肌层,少数可穿过该肌到联合纵肌层、极少数可进入外括约肌、甚至到坐骨直肠间隙。肛腺多是感染的入口,少数也是发生腺癌的部位。 白线位于齿线和肛缘之间,直肠指诊时可摸到一沟,为内括约肌下缘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一般看不到,只能摸到,故白线一词不太确切,应称为内、外括约肌间沟,简称括约肌间沟。 2.直肠 直肠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上接乙状结肠,在齿线处与肛管相连。长约12一15cm。直肠上端的大小似结肠,其下端扩大成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最下端变细接肛管。直肠在盆腔内的位置与骶椎腹面关系密切,与骶椎有相同的曲度。直肠在额状面有向左、右方向凸出的弯曲,当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直肠上l/3前面和两侧面有腹膜覆盖;中1/3前面有腹膜,并向前反折形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下1/3全部位于腹膜外,故直肠为腹腔内外各半的肠道。直肠无真正系膜,但其上后方,腹膜常包绕直肠上血管和蜂窝组织,因此,有人称为直肠系膜。在两侧有侧韧带将直肠固定于骨盆侧壁。直肠壶腹部粘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直肠瓣。中瓣常与腹膜反折平面相对。但直肠瓣数目可有变异,最多可达5个。直肠膨胀时直肠瓣消失,直肠瓣有阻止粪便排出的作用。 3.肛管、直肠肌肉有两种功能不同的肌肉,一为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即肛管外括约肌与肛提肌;另一为不随意肌,在肛管壁内,即肛管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联合纵肌,既有随意肌又有不随意肌纤维,但以后者较多。以上肌肉能保持肛管闭合及开放。 (1)肛管内括约肌:直肠肌层亦分为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肛管内括约肌。其功能:①未排便时,内括约肌呈持续性不自主的收缩状态,闭合肛管。②排便时,有“逼”的作用,将粪块挤出,使肛管排空。③主动闭合肛管时,内括约肌有补充随意肌(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作用。④可充分松弛,保证肛管足够扩张<div class="wgt-answers-mask"> <div class="wgt-answers-showbtn"><span class="wgt-answers-arrowdown"></span> </div> </div> 肛门解剖结构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 1.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 肛门解剖结构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有人将肛管上界扩展至齿线以上1.5cm,即肛管直肠环平面,称外科性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层,在上段为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为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男性肛管前面与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邻,女性则为子宫及阴道;后为尾骨,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 齿线为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组成,该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或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胚胎时期齿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故齿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也各异。齿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如下:①齿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齿线以下为肛门动脉供应。齿线以上静脉丛属痔内静脉丛,回流至门静脉,若曲张则形成内痔。齿线以下静脉丛属痔外静脉丛,回留至下腔静脉,曲张则形成外痔。齿线以上感染可经门静脉脉而致肝脓肿;齿线以下感染,则由下腔静脉向全身扩散。②齿线以上粘膜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线以下肛管受脊神经支配,疼痛反应敏锐。故内痔的注射及手术治疗,均需在齿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线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肿反应。②齿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故直肠癌向腹腔内转移,而肛管癌则向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齿线以上的粘膜,由于括约肌收缩。出现6-10个纵行条状皱襞,长约1—2cm,称直肠柱(肛柱),此柱在直肠扩张时可以消失。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由直肠上静脉丛形成的同名静脉,内痔即由此静脉丛曲张、扩大而成。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瓣下方有2—8个三角形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肛瓣受撕裂,可致肛裂、肛窦炎及肛乳头炎等。正常肛管内有4—8个肛腺,多集中在肛管后壁,每个肛腺开口于肛窦处。肛腺在粘膜下有一管状部分,称肛腺管,肛腺管在粘膜下层分成葡萄状支管,2/3肛腺向下向外伸展到内括约肌层,少数可穿过该肌到联合纵肌层、极少数可进入外括约肌、甚至到坐骨直肠间隙。肛腺多是感染的入口,少数也是发生腺癌的部位。 白线位于齿线和肛缘之间,直肠指诊时可摸到一沟,为内括约肌下缘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一般看不到,只能摸到,故白线一词不太确切,应称为内、外括约肌间沟,简称括约肌间沟。 2.直肠 直肠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上接乙状结肠,在齿线处与肛管相连。长约12一15cm。直肠上端的大小似结肠,其下端扩大成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最下端变细接肛管。直肠在盆腔内的位置与骶椎腹面关系密切,与骶椎有相同的曲度。直肠在额状面有向左、右方向凸出的弯曲,当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直肠上l/3前面和两侧面有腹膜覆盖;中1/3前面有腹膜,并向前反折形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下1/3全部位于腹膜外,故直肠为腹腔内外各半的肠道。直肠无真正系膜,但其上后方,腹膜常包绕直肠上血管和蜂窝组织,因此,有人称为直肠系膜。在两侧有侧韧带将直肠固定于骨盆侧壁。直肠壶腹部粘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直肠瓣。中瓣常与腹膜反折平面相对。但直肠瓣数目可有变异,最多可达5个。直肠膨胀时直肠瓣消失,直肠瓣有阻止粪便排出的作用。 3.肛管、直肠肌肉有两种功能不同的肌肉,一为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即肛管外括约肌与肛提肌;另一为不随意肌,在肛管壁内,即肛管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联合纵肌,既有随意肌又有不随意肌纤维,但以后者较多。以上肌肉能保持肛管闭合及开放。 (1)肛管内括约肌:直肠肌层亦分为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肛管内括约肌。其功能:①未排便时,内括约肌呈持续性不自主的收缩状态,闭合肛管。②排便时,有“逼”的作用,将粪块挤出,使肛管排空。③主动闭合肛管时,内括约肌有补充随意肌(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作用。④可充分松弛,保证肛管足够扩张苏薇洁 - 副主任医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1个回答

<div class="wgt-answers-mask"> <div class="wgt-answers-showbtn"><span class="wgt-answers-arrowdown"></span> </div> </div> 肛门解剖结构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 1.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 肛门解剖结构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有人将肛管上界扩展至齿线以上1.5cm即肛管直肠环平面称外科性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层在上段为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为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男性肛管前面与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邻女性则为子宫及阴道;后为尾骨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 齿线为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组成该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或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胚胎时期齿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故齿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也各异¥¥¥¥¥¥齿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如下:①齿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齿线以下为肛门动脉供应¥¥¥¥¥¥齿线以上静脉丛属痔内静脉丛回流至门静脉若曲张则形成内痔¥¥¥¥¥¥齿线以下静脉丛属痔外静脉丛回留至下腔静脉曲张则形成外痔¥¥¥¥¥¥齿线以上感染可经门静脉脉而致肝脓肿;齿线以下感染则由下腔静脉向全身扩散¥¥¥¥¥¥②齿线以上粘膜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线以下肛管受脊神经支配疼痛反应敏锐¥¥¥¥¥¥故内痔——的注射及手术治疗均需在齿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线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肿反应¥¥¥¥¥¥②齿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故直肠癌向腹腔内转移而肛管癌则向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齿线以上——的粘膜由于括约肌收缩¥¥¥¥¥¥出现6-10个纵行条状皱襞长约1—2cm称直肠柱(肛柱)此柱在直肠扩张时可以消失¥¥¥¥¥¥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由直肠上静脉丛形成——的同名静脉内痔即由此静脉丛曲张、扩大而成¥¥¥¥¥¥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瓣下方有2—8个三角形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肛瓣受撕裂可致肛裂、肛窦炎及肛乳头炎等¥¥¥¥¥¥正常肛管内有4—8个肛腺多集中在肛管后壁每个肛腺开口于肛窦处¥¥¥¥¥¥肛腺在粘膜下有一管状部分称肛腺管肛腺管在粘膜下层分成葡萄状支管2/3肛腺向下向外伸展到内括约肌层少数可穿过该肌到联合纵肌层、极少数可进入外括约肌、甚至到坐骨直肠间隙¥¥¥¥¥¥肛腺多♡♡♡♡♡♡是感染——的入口少数也♡♡♡♡♡♡是发生腺癌——的部位¥¥¥¥¥¥ 白线位于齿线和肛缘之间直肠指诊时可摸到一沟为内括约肌下缘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一般看不到只能摸到故白线一词不太确切应称为内、外括约肌间沟简称括约肌间沟¥¥¥¥¥¥ 2.直肠 直肠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上接乙状结肠在齿线处与肛管相连¥¥¥¥¥¥长约12一15cm¥¥¥¥¥¥直肠上端——的大小似结肠其下端扩大成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最下端变细接肛管¥¥¥¥¥¥直肠在盆腔内——的位置与骶椎腹面关系密切与骶椎有相同——的曲度¥¥¥¥¥¥直肠在额状面有向左、右方向凸出——的弯曲当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直肠上l/3前面和两侧面有腹膜覆盖;中1/3前面有腹膜并向前反折形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下1/3全部位于腹膜外故直肠为腹腔内外各半——的肠道¥¥¥¥¥¥直肠无真正系膜但其上后方腹膜常包绕直肠上血管和蜂窝组织因此有人称为直肠系膜¥¥¥¥¥¥在两侧有侧韧带将直肠固定于骨盆侧壁¥¥¥¥¥¥直肠壶腹部粘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直肠瓣¥¥¥¥¥¥中瓣常与腹膜反折平面相对¥¥¥¥¥¥但直肠瓣数目可有变异最多可达5个¥¥¥¥¥¥直肠膨胀时直肠瓣消失直肠瓣有阻止粪便排出——的作用¥¥¥¥¥¥ 3.肛管、直肠肌肉有两种功能不同——的肌肉一为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即肛管外括约肌与肛提肌;另一为不随意肌在肛管壁内即肛管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联合纵肌既有随意肌又有不随意肌纤维但以后者较多¥¥¥¥¥¥以上肌肉能保持肛管闭合及开放¥¥¥¥¥¥ (1)肛管内括约肌:直肠肌层亦分为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肛管内括约肌¥¥¥¥¥¥其功能:①未排便时内括约肌呈持续性不自主——的收缩状态闭合肛管¥¥¥¥¥¥②排便时有“逼”——的作用将粪块挤出使肛管排空¥¥¥¥¥¥③主动闭合肛管时内括约肌有补充随意肌(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作用¥¥¥¥¥¥④可充分松弛保证肛管足够扩张
肛门解剖结构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 1.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 肛门解剖结构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为解剖性肛管。有人将肛管上界扩展至齿线以上1.5cm,即肛管直肠环平面,称外科性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层,在上段为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为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男性肛管前面与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邻,女性则为子宫及阴道;后为尾骨,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 齿线为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组成,该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或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胚胎时期齿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故齿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也各异。齿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如下:①齿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齿线以下为肛门动脉供应。齿线以上静脉丛属痔内静脉丛,回流至门静脉,若曲张则形成内痔。齿线以下静脉丛属痔外静脉丛,回留至下腔静脉,曲张则形成外痔。齿线以上感染可经门静脉脉而致肝脓肿;齿线以下感染,则由下腔静脉向全身扩散。②齿线以上粘膜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线以下肛管受脊神经支配,疼痛反应敏锐。故内痔的注射及手术治疗,均需在齿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线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肿反应。②齿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故直肠癌向腹腔内转移,而肛管癌则向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齿线以上的粘膜,由于括约肌收缩。出现6-10个纵行条状皱襞,长约1—2cm,称直肠柱(肛柱),此柱在直肠扩张时可以消失。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由直肠上静脉丛形成的同名静脉,内痔即由此静脉丛曲张、扩大而成。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瓣下方有2—8个三角形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肛瓣受撕裂,可致肛裂、肛窦炎及肛乳头炎等。正常肛管内有4—8个肛腺,多集中在肛管后壁,每个肛腺开口于肛窦处。肛腺在粘膜下有一管状部分,称肛腺管,肛腺管在粘膜下层分成葡萄状支管,2/3肛腺向下向外伸展到内括约肌层,少数可穿过该肌到联合纵肌层、极少数可进入外括约肌、甚至到坐骨直肠间隙。肛腺多是感染的入口,少数也是发生腺癌的部位。 白线位于齿线和肛缘之间,直肠指诊时可摸到一沟,为内括约肌下缘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一般看不到,只能摸到,故白线一词不太确切,应称为内、外括约肌间沟,简称括约肌间沟。 2.直肠 直肠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上接乙状结肠,在齿线处与肛管相连。长约12一15cm。直肠上端的大小似结肠,其下端扩大成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最下端变细接肛管。直肠在盆腔内的位置与骶椎腹面关系密切,与骶椎有相同的曲度。直肠在额状面有向左、右方向凸出的弯曲,当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直肠上l/3前面和两侧面有腹膜覆盖;中1/3前面有腹膜,并向前反折形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下1/3全部位于腹膜外,故直肠为腹腔内外各半的肠道。直肠无真正系膜,但其上后方,腹膜常包绕直肠上血管和蜂窝组织,因此,有人称为直肠系膜。在两侧有侧韧带将直肠固定于骨盆侧壁。直肠壶腹部粘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直肠瓣。中瓣常与腹膜反折平面相对。但直肠瓣数目可有变异,最多可达5个。直肠膨胀时直肠瓣消失,直肠瓣有阻止粪便排出的作用。 3.肛管、直肠肌肉有两种功能不同的肌肉,一为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即肛管外括约肌与肛提肌;另一为不随意肌,在肛管壁内,即肛管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联合纵肌,既有随意肌又有不随意肌纤维,但以后者较多。以上肌肉能保持肛管闭合及开放。 (1)肛管内括约肌:直肠肌层亦分为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肛管内括约肌。其功能:①未排便时,内括约肌呈持续性不自主的收缩状态,闭合肛管。②排便时,有“逼”的作用,将粪块挤出,使肛管排空。③主动闭合肛管时,内括约肌有补充随意肌(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作用。④可充分松弛,保证肛管足够扩张
郭丽丽-北京301医院整形修复科 - 主治医师|2019-10-02 06:55